【经文】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quot;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解读】【解读】宗教的渊源,就是各个宗教的源头处。从何而流入心灵,灵源与人间?概由伏羲一画开天始,中华民族的文化源由此起兴。伏羲是我民族的文字之祖,用虚无阴阳变化之理数教化天下苍生走向文明。这是人类进化的原始语言文字,创造发明,逐渐而行,由○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五、五生六、六生七、七生八、八生九、九生十……贯穿一切天地万物,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相,四相生五行,五行生六弥,六弥生七宿,七宿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九宫生十圆。惠能说三十六对法,要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道即○,○即佛性,佛性即宗教的源头处,佛性来自无量虚空,无量虚空即佛性的源头处,即万○之源,万○合一即○。一本○散万○即佛性。○是虚无清空无量,因为○没有离开○,○无二无量,如何能离?如来自性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至圣先师孔子说:万物同体;佛说真空不空,包罗万相;老子说:虚无妙有尽包含,道体无为,无所不为;伏羲说:无极,无所不及,无所不用其极。佛性即零,即真空,即道,即无极。天地中万法由零生,因大自然天地万物万灵由零生。零零相同,合和相通,互感互应,即天人合一零,妙觉圆明万零通,即佛眼通。佛说一零圆明,了然无一物,千差万别一时通,零佛由零通。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
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一个身心生万法,万法只为圆明心。
三十六对是两端,二者之念一心生。
生灭之心即对法,生灭二念即非中。
无生无灭中何物?不上不下中何在?
不善不恶中何念?不佛不魔中何形?
真如本无上中下,万法真如一真宗。
【经文】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我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解读】【解读】释迦上有六佛,释迦倡弘佛法于天下是佛祖。迦叶是续传释迦真宗正法的。宗祖俗称大宗师。我们由此理解辨别世间的所谓大宗师性命学说、性理心法,非世俗一般文化科学、文学、艺术等宗师,作佛要认识真宗师,因性命非等闲,不可轻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为人只有一次生命,勿留千古恨,宁叫十世不成佛,不要一时招了魔。《金刚经》、《心经》、《坛经》千真万真,定慧圆明万古箴。其他经典须用大智慧与三经对照。佛经万千只有一。妙智慧是不二法门,过去、现在、未来,皆以此门而修。《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智慧是真如自性,三经之体是妙智慧,有体有用,文字法语是用,是定慧圆明之法宝。《金刚经》是诸佛之母。《心经》是万佛之纲,是明心见性之灵言妙语,信而行,行必果。箴言不虚,字字千金,即“咒”字本义。非异端外道,除妖避邪之符咒。有误解者,辜负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之心。《心经》是明心万古真宝,其他勿用!《坛经》直言了当,句句千金,依此行者,必证佛位。实为登上佛坛之法宝,因其只说妙智慧无二法,实是释迦真宗正教,中华佛经之至宝。六祖惠能《法宝坛经》明于天下,遍于世界,望大家树真宗,邪自破。愿苍生个个圆明,家家圆明,国国圆明,天下圆明,方不负佛义。
【经文】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纳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解读】【解读】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