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系统宇宙模型,包括太极球模型、太极圈模型、乾坤圈模型。
1、太极球模型如附图1所示。
图中球一,为日常所见一般圆球。一般圆球在光源和视线一致的情况下,只能看到光明面和外廓圆,是为圆球正面;在光源和视线相对的情况下,只能看到阴暗面和外廓圆,是为圆球反面。如果光源和视线成九十度角相交,看到的就是一半光明一半阴暗的球面和外廓圆如图中球二。如果圆球是不断旋转的,光源在视线的左方,圆球向左旋转,就能看到光明面在球面上不断向右前进,阴暗面在球面上不断向右后退。如光源相反或旋转相反,就能看到光明面和阴暗面在球面上的前进后退也相反。这种现象自有天地日月以来就存在,远古人自然会在无意有意中发现。远古人发现了这种现象,就会联想到天地之间有白天黑夜,是不是因为天是一个阴球,一半有太阳就光明,一半无太阳就阴暗,天球套在地外,天球向西旋转,有太阳的一半转到地上就是白天,无太阳的一半转到地上就是黑夜。是不是因为地是一个圆球,地球套在天内,地球向东旋转,转到天上有太阳的一半就是白天,转到天上无太阳的--半就是黑夜。天上有太阳的一半,有时什么也没有,有-时有月无星,有时无月有星;天上无太阳的一半,有时有月有星,有时无月有星;月有时圆有时缺。这些现象远古人是可以经常看得到的,看到之后就会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虽然想不出这些现象的科学道理来,但总可以得到一个初步认识。这个初步认识就是认为整个宇宙无非是大球套小球,小球再套更小的球,层层相套,球外有球,球中有球,相同层次的球则各自独立互不相套,大球可至大无外,小球可至小无内,至大至小之间包含许多相同大小或相近大小的层次,所有的球都有正反阴阳面,都在不停地运动旋转,都有阴阳变化,不是阴进阳退,就是阳进阴退,而且阴由阳生,阳由阴成,无阳不生阴,无阴不成阳,阴中含阳,阳中有阴,阳中有阳,阴中有阴。于是制作出一个象征整个宇宙和万物的统一模型如球三球四,球三是这个模型的正面图,球四是这个模型的侧面图。这个模型的名称就叫太极球或阴阳互包球。如果以球三球四的A1或A2点为圆心看模型,则模型如图中球五。球五就是以后的太极图。
远古时期究竞有没有过太极球宇宙模型?冋答是肯定有过的。怎样证明呢?一,有太极图为证,《易传》有“易有太极”的记载,太极既指太极图又指太极球模型;二,有天球为证,《尚书•顾命》有“天球河图”的记载,天球就是太极球在上古时期的名称,后来改进为浑天仪;三,有武侠小说中的炼功太极球为证,武侠小说中的太极球是石头圆球,放在直线槽上或环形槽上,用手推之往复滚动或环形滚动,以练臂力。四,有儿竜玩具为证,儿童玩的小球,作成两手相扣形,相扣两部分为白黑色或白蓝色,和太极球完全一样,它是远古太极球的遗存,但已名实分离,不知它就是远古时期的太极球了。
2、太极圈模型如附图2所示。
图中上图是太极球沿横轴线向内对顶至圆球中心点,使圆球变成圆圈但圆圈中心孔直径近〇的示意图,虚长线大圆中的两个小实线岡是圆圈的环形臂的上下断面圆,上断面圆为白色表示全阳,下断面圆为黑色表示全阴,和太极球的阴阳头一致。图中下图是太极球沿竖轴线向内对顶至圆球中心点,使圆球变成圆圈但圆圈中心孔直径近〇的示意图,虚长线大圆中的两小实线圆是圆圈的环形臂的左右断面圆,左右断面圆都是半白半黑,表示半阴半阳,和太极球从阴阳头至阴阳尾间的阴阳面一致。远古时期无弹性材料,太极球不能用弹性材料制作,自然不能用太极球来对顶,只能用泥先作成太极球的样子,然后从球面相对的两点向内钻削修磨成中心孔直径近〇、环形臂断面直径近太极球半径的圆圈,再在圆圈正反两面按太极球的黑白面涂上黑白色,就成了太极圈宇宙模型。
远古人为什么在有了太极球宇宙模型之后又制作太极圈宇宙模型呢?因为远古人已经认为整个宇宙是大球小球层层相套,同层次大小球又各不相套,各层次的球围绕上层次的球旋转运行,所有的球又围绕总核心球旋转运行,所以产生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是旋转运行的结果,阴阳变化轨迹反映旋转运行轨迹,旋转运行轨迹一定是个圆圈形,所以旋转运行有周而复始的周期,阴阳变化也有周而复始的周期,于是就制作出太极圈宇宙模型。太极球只能表现宇宙万物的表面阴阳变化,不能表现宇宙万物的内部阴阳结构。太极圈既能表现宇宙万物的表面阴阳变化,也能表现宇宙万物的内部阴阳结构。太极圈表现的宇宙万物表面阴阳变化和内部阴阳结构,在图中大圆中的四个断面圆内可以看到,如果将太极圈的圆环变成圆柱,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表面阴阳变化和内部阴阳结构。图中没有圆环变成圆柱的图解,这里补充如下图:
太极球和太极圈都表示宇宙万物的阴阳对立、阴阳相反,阴阳平衡的整体结构和相对变化。在太极球中,不能表现阴阳结构,虽然认为太极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可以分为阴阳两仪,但如何分法,分成两仪又是什么样子,是远古人必然要继续想象的。在继续想象中又发现阴阳变化和旋转运行的圆圈形轨迹有关,就产生出制作太极圈的动机。太极圈只能是太极球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先作成太极球的样子再改进,改进的结果是既能像太极球那样表现表面阴阳变化又能表现太极球的内部阴阳结构,太极分为两仪也就有了可见的具体形象了。
如何证明远古时期确实有过太极圈宇宙模型呢?一,当然还是太极图,因为远古时期的太极系统模型只留存下来一个太极图,而这个太极图又是太极球和太极圈的平面重合图。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图画也处于萌芽阶段,只能粗线条地描绘具体简单的形象,像太极球太极圈这样具有抽象意义的宇宙模型,从两个模型的平面看又完全一样,远古人还不会画立体罔和透视图,所以不能画出不同的两个图来,只能画出相同的一个图来,因此,它是两个模型的平面重合图,它既是太极球的图,又是太极圈的图。因此,它可以证明远古有过太极圈宇宙校型。二,民间流传一种智力游戏,就是一张有两面四边的长纸条,谁能将它变成一个面一个边?这个问题能难许多人,只有很聪明的人才会想到将它扭转180度正反相接变成只有一个面一个边的纸圈。这种智力游戏是远古时期太极圈原理的演示法。这个纸圈也叫太极圈。这种演示法流传下来,成了民间的智力游戏,却不知道它原来的用处和名称。到了17世纪,德国数学家梅比乌斯也发现了这种游戏,他将这种纸圈叫做“单侧曲面”,数学界认为这是他的一大发明,将它命名为,“梅比乌斯带”,其实,它是中国五千年前的远古人发明的。这种纸圈在中国远古人那里有很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而在外国数学界里只不过是曲面的一种而已。这种游戏和纸圈在中国民间长期流传,足以证明中国远古时期有过太极圈宇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