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圈
当前位置:大道家园国学网>周易基础 >阴阳

孔子和阴阳学说,孔子与阴阳五行

佚名 著 2024-07-06

孔子是儒家的祖师爷,满口的仁义道德,对所谓的“怪力乱神”,他老人家是不屑一顾,不肩一谈,以至于“子不语怪力乱神”似乎成了一块金字招牌,成了儒家和其他各家的一个分水岭,一个评判标准。但是,所谓的“怪力乱神”,不是说不说的问题,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说它不等于它就不存在。从正面理解,“不语”是不屑于说,是一种鄙视或傲视;从另一角度理解,“不语”实际上是一种回避,或者可以理解为因为说不清楚而不去说它。对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们宁愿理解为前一种情况。因为,《论语》中确实很少有论及“怪力乱神”这样的例子。

不过,有关孔子的另外几种书,譬如《孔子家语》和《孔子集语》,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孔子集语》中有相当多的内容都来自汉代的谶纬之书,而“怪力乱神”则是谶纬之书最为常见的现象。至于《孔子家语》,说到“怪力乱神”的地方也很多,譬如阴阳五行思想,在《孔子家语》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部书中,孔子甚至还谈到了“五德终始”的问题。

齐国的季康子有一次对孔子说:“我过去听说过五帝这种说法,却不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清问先生,何谓五帝?”孔子的回答也很实在,他说:“我过去听老聃说过,天有水火金木土五行,它们按不同的节令变化孕育万物,这才形成了世间万物。”孔子的回答虽然说是听老聃所说,但实际上是阴阳家的东西。孔子对五行的解释,别出心裁。他说五行之神就是所说的五帝。古时候称王天下的人,易朝代,改称号,都是根据五行去做。五行循环为王,一个结束了,另一个也就诞生了,称王天下的人也就取法五行的意义。所以,古时候只有明君死后才能与五行相配。太昊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把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称为“五帝”,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加以排列,并以华夏民族的始祖太昊伏羲配五行之木,作为五行运行的开始。他虽然没有按照五行循环往复的顺序推演下去,何其意思已经很明显,那就是历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变化和演进的。

按照孔子的说法,太昊为木。那么,问题又出来了,为何要把五行中的木作为五行相生的幵始呢?季康子就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太昊为何要从木开始?”孔子又是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的。在他看来,五行的运行之所以要先从木开始,是因为木对应的是东方,而东方则是万物开始萌生之处。所以,称王天下的人应该是先以木德王天下,以显示其孕育生长万物的恩德,然后再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运行,一个接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东方为木,是万物生长的开始。这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是相联系的。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太阳为至阳,太阳初升,就是阳气初升,而阳气初升,则是万物生长的开始。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自然也就是阳气初升之地,是万物生长的开始。五帝首先从木德开始,也是这个意思。

尊孔崇儒的人们,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以为在社会、人生的许多问题上,孔子都为人们树立了行为规范,画好了框框,只要老老实实地按这位先师说的去做,就不会出大格。但是涉及阴阳五行这样的问题时,主张“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却同样要受到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跳不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的束缚。譬如他对“五行之神”的解释,就反映出阴阳五行思想的深刻影响。

古人认为,五行皆有所主,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薄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此五者称为“五行之神”,又称为“五正”。勾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既然被称为五行之神或五正,为何不称为五帝呢?孔子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说,五正是五行之神的名字,得五行之神的辅佐,并能成为上帝的才可以称为五帝。他还为五行之神找到了人世的原型,少昊氏令自己的弟弟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令颛顼氏之子黎为祝融,共工氏之子勾龙为后土。这些人都是以他们分管的事务为官职,生的时候为上公,死后则为贵神,虽然同享祭祀,却是不能称为帝,因而汉代石刻祝融像

只能称做五行之神,或者称为五正。这种解释显然已经属于“怪力乱神”的范畴了。

孔子的弟子曾经很是为他们的老师“不语怪力乱神”而自豪,后人也把这点当做儒家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看一看孔子有关阴阳五行的言论,却似乎很难把这个大谈阴阳五行生克与五行之神的孔子,与那个“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联系起来。所以,有人说出自西晋王肃之手的《孔子家语》是伪作,不可信。

春秋战国是阴阳五行思想盛行的时代,尽管阴阳家直到战国中期才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阴阳五行思想也是这个时候才产生的。老子《道德经》和《周易》中浓厚的阴阳五行思想,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孔子生活在阴阳五行思想盛行的时代,是否能够完全脱离时代文化的影响,真的很值得怀疑。所以,与其把《孔子家语》中孔子涉及阴阳五行的言论视为后人伪作,倒不如说孔子接受了时代文化的影响。这样或许更切合实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