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圈
当前位置:大道家园国学网>儒家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32章·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西汉 董仲舒 著 2024-08-04

【本篇题解】胶西王推崇春秋越王、范蠡和文种,故以“仁“赞许。董仲舒不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是《春秋》贵信而贱诈,而越王正是靠行诈而称霸的。这里董仲舒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命题:“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这句话的内涵在于强调人的内在动机和思想品德的纯洁端正,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误解的绝对不讲功利,弃绝功利。这是需要注意的。本文对的是胶西王,而《汉书·董仲舒传》对的是江都王。

命令相(1)曰:“大夫蠡、大夫种、大夫庸、大夫皋、大夫车成(2),越王与此五大夫谋伐吴,遂灭之,雪会(3)稽之耻,卒为霸主。范蠡去之,种死之(4)。寡人以此二大夫者为皆贤。孔子曰:‘殷有三仁。’今以越王之贤,与蠡种之能,此三人者,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其于君何如?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伏地再拜对曰:“仲舒知褊而学浅,不足以决之。虽然,王有问于臣,臣不敢不悉(5)以对,礼也。臣仲舒闻,昔者鲁君问于柳下惠(6)曰:‘我欲攻齐,何如?’柳下惠对曰:‘不可。’退而有优色,曰:‘吾闻之也,谋伐国者,不问于仁人也。此何为至于我?’但见问而尚羞之,而况乃与为诈以伐吴乎?其不宜明矣。以此观之,越本无一,仁而安得三仁?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可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春秋》之贵义,信而贱诈。诈人而胜之,虽有功,君子弗为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伯(7)。为其诈以成功,苟为(8)而已也,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五伯者,比于他诸侯为贤,者比于仁贤,何贤之有?譬犹珷玞(9)比于美玉也。臣仲舒伏地再拜以闻。”

【注释】(1)命令相:应作“令问相”。相:指董仲舒。董仲舒此时任胶西王的相。本文是回答胶西王关于越大夫范蠡等人能不能算作仁者的提问的。(2)大夫蠡(lí):指范蠡,本为春秋时楚国人,后到越国,事勾践二十余年,辅佐勾践灭掉吴国,被尊为上将军,后因与越王难共事而离开越国。文:种字会楚,本为春秋时邹国人,后到越国事勾践。吴越交战,越惨败,文种曾去吴国媾和,归越后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被杀。后庸:或称泄庸、舌庸,越王谋士。皋:即皋如,越王的谋士。车成:又作苦成、苦成氏,越王的谋士。(3)雪:洗刷。会稽:山名,在越国内。首次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在会稽山上受尽吴国的羞辱。(4)种死之:文种为之死。越王称霸后惟恐文种对他有威胁,就送给文种一口宝,剑逼其自杀。(5)悉:尽,全部,尽心尽力。(6)柳下惠:春秋鲁国人,即展禽,名獲,字季.因居柳下而得名,惠是其谥号。其人仁者。(7)五伯:即五霸,关于五霸其说不一,大约指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庐。(8)苟为:不正当的做为。苟:不认真,不严肃。(9)珷玞:或作“武夫”、“武玞”。较为粗糙的石头,但象玉。

【译文】(胶西王)向其相发问:“越大夫范蠡、大夫文种、大夫后庸、大夫皋如、大夫车成,越王和这五名大夫商议攻打吴国,于是就灭掉了吴国,雪除会稽山战败的耻辱,终于成为霸主。范蠡离开了越王,文种为越王而死。我认为这两位大夫全是贤才。孔子说:‘殷王朝有三名仁人。’现在当政者有越王的才能,和范蠡、文种的能力,根据这三位的表现,我也认为越国有三位仁人。这些人和你比较怎么样?齐桓公由管仲决断疑难,我由你决断疑难。”

董仲舒伏在地上拜了两拜回答说:“仲舒我智力褊狭不全面而学识浅陋,不足以为胶西相决断疑惑。虽然如此,你如有问题向我发问,我不敢不尽心尽力地回答,这是礼节。臣我听说过,从前鲁国君主向柳下惠发问:‘我要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可以。’进家后而有忧容,说:‘我听说过,考虑攻打别的国家,就不向仁人询问。这件事为什么涉及到我呢?’仅仅是被问到名下尚且为此而感到羞耻,何况竟然和他在一起商议欺诈之计攻打吴国呢?这些人不应该赞扬。由此看来,越国本没有一名仁人,怎么能有三名仁人?仁人要使别人行正道不考虑利益,实行治理不急于追求功绩,达到无为而治而社会习俗发生大的变化,这类人可以叫做圣贤仁人。夏禹、商汤、周文三王是这类人。《春秋》的原则,以诚信为贵而以欺诈为贱。欺诈别人而取得胜利,虽然有功劳,君子也不去做。所以孔子的门庭中,就是五尺高的小孩子,谈论起来也以说到五霸而感到羞辱。替别人欺诈而获得成功,是不正当的做为罢了,因此不足以在大君子的面前称说。五霸,和其他别的诸侯相比是有才能的人,和仁者、贤者比较,有什么贤德?如同普通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臣董仲舒伏于地上拜了两拜后说了这些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