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肖:相似的意思。
天下人都说,“道”太广大了,大到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也正因为它的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一种具体的事物的话,那么它就趋于细小而不是道了。我有三种宝贝,是应当永远持有珍重的: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朴’第三就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简朴,所以能宽广;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啬而追求宽广;舍弃退让而追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会坚固。天将救助谁,就会用慈爱来保护它。
这一章两层内容:第一层讲道的伟大;第二层讲道的原则的妙用。后者是本章阐述的重点,它指的便是“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个原则是从大道中推衍出来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里的“大”意为崇高、伟大、普遍、绝对。这句话是老子就大道的伟大而作出的描述。大道是无形的,这正是大道的伟大之处。但是它有原则,那么道的原则是什么呢?下面一句给了详细的答案。“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这句中有个“先”字,“先”一般只作序列概念,但这里作价值概念,它与“上”、“重”、“多”、“大”一样,具有把某个对象的价值和重要性看得高于一切的意思。“不敢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为绝不把个人的价值置于整个人类的价值之上。换句话说,也就是绝不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句话讲的就是道的三大原则,即老子所说的三宝:一是仁慈,也就是仁爱之心和同情之心;二是俭朴,也就是节俭、不奢侈;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不露锋芒、谦和卑下。”“三宝”与老子无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是无为思想的具体表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本句中的“勇”指的是明智而又刚强果断。善良仁慈之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融为一体的,这时他们的心中会激荡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而心中的一切烦恼、忧愁、焦虑、畏惧都会随之烟消云散,只留有一种神圣而又明彻一切的感觉,在这种感觉影响之下,人们无所畏惧,而且感觉到道德就在自己的心灵之中,而自己就是永恒的道德的主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勇”。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善良、不仁慈,就会感觉到有很多人在监视、识破和谴责他们——其实,最先开始监视、识破并谴责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在这种状态的支配之下,他们不得不在善与恶、高尚与卑贱之间摇摆不定,并表现出畏畏缩缩的样子。当他们在这样的境况中寻求安然脱身的途径时,他们就会孤注一掷,从而走向邪恶,无法自拔。可见,一个人只有保持仁慈之心和善良之心,他才会有无所畏惧的勇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仁者无敌”。“俭”指节俭,节俭也有个限度,那就是要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高于这个限度,或是低于这个限度,都属于不健康、不自然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人们通常所说的“无私”、“无欲”也要合乎这个限度。“长”与“间”是相对的,如“间苗长苗”指的就是把不好的、不必要的和多余的幼苗拔除,而把好的、有用的幼苗留下。本章中的“长”字指为人们所接纳和喜欢。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所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宁、富足;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所以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长。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推理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人类舍本逐末,就会走上绝路,这也就是下句话所要阐述的问题。“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本句中的“慈”是作为勇敢无畏的根本和基础的仁慈:“俭”是作为心胸博大的根本和基础的节俭。“后”指的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的利益之后。最后,老子得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的结论:这里我们不免要疑惑了:对敌作战的时候,怀有仁慈之心怎么能够取胜呢?如果我们从老子的无为思想出发,就不难理解此句中所包含的真意了。其实,老子所说的“慈”也可以理解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用在战争中自然能取胜。“守”和“卫”都指的是自立的意思。由此可知,只有做到“慈”,我们才能于社会中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