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圈
当前位置:大道家园国学网>儒家 >法言

《法言》·寡见卷第七

扬雄 著 2024-08-04

【题解】本卷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根据儒家的五经,以圣人之道为标准,来修养自己和治理国家。

大家知道,孔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传世的古典文献进行了事理,并用以教授学生,其成果就是儒家所说的“六艺",即《易》、《诗》、《书》、《礼》、《乐》、《春秋》(“六艺”还有一个意义,指礼、乐、射、御、书、数。那是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六个科目,不是我们这里说的“六艺”),但《乐》因为古代没有记谱的符号,未能流传下来。其余五者流传下来,成为儒家的经典,故称之为《五经》。对此,《史记·孔子世家》和《汉书·艺文志》分门别类说得比较详细。说得比较概括的是《隋书·经籍志》:“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紊旧章。孔丘……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

儒家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立五经博士以后,儒家思想遂超越其他诸家而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于是儒家的五经也成为整个国家的文化经典。

对于五经,扬雄在《法言》中曾多次分别提到,但只有在本卷中,才对五经中各经的性质谈了自己全面的看法。他认为,《易》是讲说天道的,《书》是讲说政事的,《礼》是讲说体制的,《诗》是讲说志向的,《春秋》是讲说义理的,而且这些讲说都是最好的、不能超越的。扬雄对五经性质的这些说法,与《庄子·天下》、《史记·太史公自序》及《史记·滑稽列传》、《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有同有异,可以参看。扬雄还对司马迁认为五经不如《老子》简要的说法作了反驳,并指出这种认识是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及其记传的解说过于浮华烦琐所引起的。

关于如何以圣人之道为标准来修养自己和治理国家,扬雄也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如对于“不得已”才学习“先王之道”的批评,认为只有全心全意努力于“圣人之道”才能够成为君子。认为见闻广博而又懂得正道,才是至善至美的见识;如果见闻广博却贪婪邪道,那就是昏惑害人的迷识。认为贤人谋划事情谋划得好,是因为委曲人而遵循正道;小人谋划事情谋划得不好,是因为歪曲正道以迁就人,等等。

【原文】

【01】吾寡见人之好假者也。迩文之视,迩言之听,假则偭焉。或曰:“曷若兹之甚也?先王之道满门。”曰:“不得已也,得已则已矣。得已而不已者,寡哉!”

【02】好尽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人亦有好尽其心矣,未必圣人之道也。

【03】多闻见而识乎至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

【04】如贤人谋之,美也,诎人而从道。如小人谋之,不美也,诎道而从人。

【05】或问:“五经有辩乎?”曰:“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舍斯,辩亦小矣。”

【06】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鹑兮。去之五百岁,其人若存兮。或曰:“譊譊者天下皆说也,奚其存?”曰:“曼是为也,天下之亡圣也久矣。呱呱之子、各识其亲;譊譊之学,各习其师。精而精之,是在其中矣!”

【07】或曰:“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谓也?”曰:“玉不雕,璵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

【08】或问:“司马子长有言,曰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极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曰:“若是则周公惑,孔子贼。古者之学耕且养,三年通一。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恶在其《老》不《老》也。”或曰:“学者之说可约邪?”曰:“可约解科。”

【09】或曰:“君子听声乎?”曰:“君子惟正之听;荒乎淫,拂乎正,沈而乐者,君子不听也。”

【10】或问:“侍君子以博乎?”曰:“侍坐则听言,有酒则观礼。焉事博乎?”或曰:“不有博弈者乎?”曰:“为之犹贤于已耳。侍君子者贤于已乎?君子不可得而侍也。侍君子,晦斯光,窒斯通,亡斯有,辱斯荣,败斯成。如之何贤于已也。”

【11】鹪明冲天,不在六翮乎?拔而傅尸鸠,其累矣夫。

【12】雷震乎天,风薄乎山,云徂乎方,雨流乎渊,其事矣乎?

【13】魏武侯与吴起浮于西河,宝河山之固。起曰:“在德不在固。”曰:“美哉言乎!使起之固兵每如斯,则太公何以加诸?”

【14】或问:“周宝九鼎,宝乎?”曰:“器宝也。器宝,待人而后宝。”

【15】齐桓、晋文以下,至于秦兼,其无观已。或曰:“秦无观,奚其兼?”曰:“所谓观,观德也。如观兵,开辟以来,未有秦也。”

【16】或问:“鲁用儒而削,何也?”曰:“鲁不用儒也。昔在姬公用于周而四海皇皇,奠枕于京。孔子用于鲁,齐人章章,归其侵疆。鲁不用真儒故也。如用真儒,无敌于天下,安得削?”

【17】灏灏之海,济,楼航之力也。航人无楫,如航何?

【18】或曰:“奔垒之车,沈流之航,可乎?”曰:“否。”或曰:“焉用智?”曰:“用智于未奔沈。大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

【19】乘国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则人斯安矣。

【20】惠以厚下,民忘其死。忠以卫上,君念其赏。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诚哉,是言也!

【21】或曰:“弘羊榷利而国用足,盍榷诸?”曰:“譬诸父子,为其父而榷其子,纵利,如子何?卜式之云,不亦匡乎!”

【22】或曰:“因秦之法,清而行之,亦可以致平乎?”曰:“譬诸琴瑟郑、卫调,俾夔因之,亦不可以致萧韶矣。”

【23】或问:“处秦之世,抱周之书,益乎?”曰:“举世寒,貂狐不亦燠乎?”或曰:“炎之以火,沃之以汤,燠亦燠矣!”曰:“燠哉!燠哉!时亦有寒者矣。”

【24】非其时而望之,非其道而行之,亦不可以至矣。

【25】秦之有司,负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负圣人之法度。秦弘违天地之道,而天地违秦亦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