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圈
当前位置:大道家园国学网>周易基础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甲子纪年法:甲子纪年月日

中国古代经典 佚名 著 2024-07-10

天干以甲为首,地支以子为首,天干在上,地支在下,故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就叫甲子。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其配的方法是天干从甲开始,地支从子开始,依次相配,结果形成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但由于天干为十,地支为十二,故在相配中天干须往复六次、地支须往复五次,才能使天干的末干癸与地支的末支亥相会而配成六十对,此即谓甲子一周,或称一个甲子。

干支相配可以用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月、纪日、纪时。同时,根据所配干支的属性,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年、月、日、时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发病关系的大致情况,故可作为临床治疗用药时的参考。

(一)甲子纪年

甲子纪年就用干支纪年份。甲子纪年的相排列次序,如下表。

表中每一对干支数代表一年,逐年依次就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而后又从甲子开始,周而复始。如一九二四年始于甲子,一九二五年则为乙丑,……;一九八一年则为辛酉,一九八三年为癸亥,到一九八四年又从甲子开始。

一般年干支可从日历中查知,从上年度干支可推知今年干支,从今年的干支可推知明年干支。如上年度为庚申,则今年为辛酉,明年为壬戌,后年则为癸亥,大后年又从甲子开始。

(二)甲子纪月

甲子纪月就是用干支来纪月份。其方法是用表3所列的干支次序进行推算。一年有十二个月,以地支相配。十一月开始为子,依次相配,则十二月为丑,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以上推算是间定不变的。而天干与月份虽也是依次相配,但因天干数为十,而月数为十二,故二者相配并非固定不变。然而,它们相配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前人经验和我们自己的探求,提出下面两种甲子纪月的计算方法:

1、口決推算法

口诀推算法是用下面五句口诀,再对照表3来推算当年月份的干支:“甲己起甲子,乙庚起丙子,丙辛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这五句口诀中,前两个字为天干,是指年干;后两个字为干支相合,是指当年起头的月干支。

例如,“甲己起甲子”,即每逢甲年或己年,当年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为甲子;“乙庚起丙子”,即逢乙年或庚年,当年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为丙子。其它三句口诀也以此类推。

举例来说,一九二四年为甲子年,按“甲己起甲子”,则这一年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为甲子,依次推知第二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为乙丑,第三个月(即当年正月)为丙寅,……,第十二个月(即当年的十月)为乙亥。一九二五年为乙丑年,按“乙庚起丙子”,则这一年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为丙子,第二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为丁丑,第三个月(即当年正月)为戊寅,……,第十二个月(即当年的十月)为丁亥。一九二六年为丙寅年,按“丙辛起戊子”,则这一年的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为戊子,第二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为己丑,第三个月(即当年正月)为庚寅,……,第十二个月(即当年的十月)为己亥。一九二七年为丁卯年,按“丁壬起庚子”,则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应紧接上年的己亥之后为庚子,第二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为辛丑;第三个月(即当年正月)为壬寅,……,第十二个月(当年的十月)为辛亥。一九二八年为戊辰年,按“戊癸起壬子”,则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应紧接上一年的辛亥之后为壬子,第二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为癸丑,第三个月(即当年正月)为甲寅,……,第十二个月(即当年的十月)为癸亥。到一九二九年为己巳年,则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又从甲子开始。

又如一九八一年为辛酉年,则第一个月起于戊子,第二个月为乙丑,……,第十二个月为己亥。一九八二年为壬戌年,则第一个月起于庚子,第二个月为辛丑,……,第十二个月为辛亥。一九八三年为癸亥年,则第一个月起于壬子,第二个月为癸丑,……,第十二个月为癸亥。所以说:“甲己起甲子”,即逢甲年或己年,其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应起于甲子。余类推。

2、公式计算法

另外,还可以利用如下公式及其常数表来进行计算。

相隔数=常数-年(日)干支序数公式及常数表应用说明:

(1)上面公式及表4既可应用于以年干支计算月干支,又可应用于以日干支计算时干支。

(2)公式中的年(日)干支序数,指当年的年干支或当日的日干支在表3中所标出的排列序数,如甲子为1,乙丑为2,丙子为13,戊子为25,癸亥为60等。

(3)表4中的年次(或日次)1、2、3、4、5,是当年(或当日)的干支序数每满六年(或六日)应减去5所余之数,也即表3中括弧内所标出的号数。

(4)关于常数:年次(或日次)数不同,则公式中所用的常数也不同,可按年(或日)次从表4中查得相应的常数值。常数的得来,因推演较为繁杂,这里不拟冗述。

(5)相隔数是用以上公式计算所得数,应用此数是按表3中所标序数,从当年的年干支(或从当日的日干支)序数开始向前或向后数够此数(即相隔数),则所标出的干支即为当年第一个月(或当日的第一个吋辰)的干支。应注意,当相隔数为正数则向前数,为负数则向后倒数。

举例来说,癸亥年,从表3查知年干支序数为60,则年次为:60-5x11=5(即括弧内所标之号数),再从表4中查得5之相应常数为49,代入公式得相隔数=49-60=-11。因得数为负数,故应从表3中癸亥开始向后倒数11个数时,正好是壬子。所以,癸亥年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为壬子。然后依次推知:第二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二月)为癸丑,第三个月(即当年正月)为甲寅,……,第十二个月(即当年的十月)为癸亥。

又如辛亥年,其干支序数为48,年次为3,常数为25,则得相隔数=25-48=-23,故从辛亥向后倒数23个数,正好是戊子。所以,辛亥年的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干支起于戊子丁亥年,干支序数为24,年次为4,常数为37,相隔数=37-24=13,故应向前数够13个数,知庚子为该年第一个月的干支。

乙亥年,干支序数为12,年次为2,从表4中查得2的相应常数为13,相隔数=13-12=1,因系正数,故从乙亥开始向前数—个数为丙子。所以,乙亥年第一个月(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为丙子,然后依次推知该年第二个月到第十二个月的干支。

其它年份,可依照此法类推。

(三)甲子纪日

甲子纪日是指以干支来纪日,即日干支。其方法是不分大月、小月或有无闰月,均以表2中所列次序,依次推数,周而复始,日日相接,月月相接,年年相接。

例如一九八o年,阴历十二月(大)三十日的干支为癸丑,则一九八一年正月(小)初一为甲寅,初二为乙卯,初三为丙辰,……,二十九日为壬午,二月(大)初一即为癸未,十一日为癸巳,二十一日为癸卯,三十日为壬子,……,十二月(大)三十日为丁未;则一九八二年正月(大)初一为戊申,……,四月(小)二十九日为乙巳,闰四月(小)初一为丙午,二十九日为甲戌,五月(大)初一为乙亥。

虽然日干支在排列次序上有以上规律性,但由于有大月、小月、闰月之不同,使年月的日数参差不齐,而且下年度何月为

大、何月为小、有无闰月?均不知道,这样就难以有现成的简单口诀或计算公式来确定日干支。为此,要知某年某月的某日干支,就必须先要知道这一年正月初一日干支和这一年的大、小、

闰月之所在。当然,也有人提出按阳历推箅日干支的计算方法,因为阳历大、小、平月不变,四年一闰,比较有规律。可是,即是用这种推算方法,也还是先要知道元旦的日干支,也就是说手头要有日历或万年历,然后从中查出元旦日干支,再逐月逐日推算出其他日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