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关于《归藏易》的研究
易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连山》《归藏》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周礼•春官•宗伯》曰: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暮人掌《三易》,以辨九寒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箸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
先秦文献中除了《周礼》记述“三易”的说法,不见于他书;而《连山》和《归藏》长期失传,只有少量真伪难辨的佚文传世,导致“三易”的性质、来源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一直模糊不清。李镜池先生在将《归藏》文与《周易》卦爻辞比较后认为:
(《归藏》)其中也有像《周易》卦、爻辞的,但我们宁可说它抄袭或模仿《周易》,并非同出一手而彼此雷同。因《易》筮辞之性质纯粹,而《归藏》则为不伦不类之杂凑书。其类似筮辞的,例如:《鼎》:人得其玉,小人得其粟。(《易•剥•上九》:“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君子戒车,小人戒徒。(《易•大壮•九三》:“小人用状,君子用罔。”《革•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饶宗颐先生在将《归藏》卦名与《周易》卦名比较后指出:
《归藏》卦名大体与《周易》同,只有少数差别,足见殷人“阴阳之书”之乾坤,基本上已用六十卦,周人损益之,改首坤为首乾。
于豪亮先生则通过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名与《归藏》卦名进行比较,认为帛书《周易》的卦名与《归藏》卦名“有一定的渊源”。
最近几十年,多种有关易学的考古材料相继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尤其是1993年湖北江陵县荆州镇王家台15号秦墓疑似《归藏》易占竹简的出土,为人们重新认识“三易”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对于这批秦简的易占材料,林忠军先生曾予以详细的统计:
其中关于易占的竹简164支,未编号的残简230支,共计394支,共4000余字。这批竹简,有卦画、卦名、卦辞三部分。每卦卦画皆由一A组成,为六画别卦。70组卦画,重复者不计,有54个卦画。70个卦名,重复者不计,有53个卦名。卦名下的卦辞,有许多与保留在古书中的《归藏》佚文相同。
对于秦简易占材料,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与传世的《归藏》佚文大都相似,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秦简易占应当就是殷易《归藏》,梁韦弦先生说:
从秦简“易占”与《周易》相应之卦存在的不同卦名来看,前者与卦之象义的关系筒单直观,后者与卦之象义的关系则复杂抽象,故秦简“易占”之卦名当即先于《周易》之卦名而存在的殷易《归藏》之卦名。秦简“易占’’之占辞中存有与殷易时代不合之数条,但其余占辞显然绝非后世所能编造,当即殷易《归藏》所收夏商旧有的占筮记录之辞。秦简“易占”虽非殷易《归藏》之原貌和全貌,但大体为殷易《归藏》之内容。
廖名春先生则进一步考证秦简《归藏》当为《归藏易》的《郑母经》,他说:
秦筒《易占》见于《归藏》篇名者,全在《郑母经》和《启筮》篇。从其体例看,《郑母经》与简文最为接近。《启筮》篇与简文同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同;与筒文异者,体例与《郑母经》亦异。疑《启筮》篇与《郑母经》体例相同的几条,本为《郑母经》的文字,后人误引。因此,秦简《易占》不仅是《归藏》,更准确一点,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
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晋代前《归藏》之文从未面世,晋以降历代《归藏》的版本均出自汲冢书《易繇阴阳卦》,而《易繇阴阳卦》的祖本则是孔子所见之《坤乾》,晋代荀勖著录图书的时候将之命名为《归藏》,王家台秦简《易占》是以卦占为主体的《归藏》摘抄本,《归藏》的成书时代当比《周易》经文晚几百年。①还有学者持三代之《易》为东汉晚出之说,《连山》《归藏》皆为《周易》的衍生物,它们的成书与《易传》的时代相先后另外有学者认为,王家台秦简易占既不是“殷易”,也不是《归藏》,“王家台秦简《易》卦是一部道地的杂占类史书;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带有神话色彩的卜筮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