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圈
当前位置:大道家园国学网>道家 >道学渐法之金丹大道>丹道奠基作品

《参同契》的实质初探

佚名 著 2024-07-06

参同契的实质初探


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我感到震惊和骄傲的有五部书。一是《易经》,二是《内经》,三是《孙武十三篇》,四是《周易参同契》,五是《伤寒杂病论》。此五书各有内容,但脉络相通,显示了东方文化特色的整体观和朴素唯物辩证法精神,尤以《周易》一书最为广大精微,所有诸子百家一切学说,几乎没有一种不或多或少和它有联系。

这里专讲《参同契》一书,并对它的实质作初步探讨:

本书为东汉会稽上虞魏伯阳著,丹道家奉为丹经之王。原书面目为何?已无确切证据可考。后来传世的有两种本子:一为宋儒朱熹《参同契考异》本,二为明杜一诚定四言为经、五言为传并三相类为三卷之本(世称古本)。此书注解甚多,最早的是五代孟蜀永康(现四川金堂县)人彭晓真一子所著《参同契通真义》三卷,郑氏《艺文志》称为当时最流行。后来各种注疏中最重要的是:1、元•俞琰玉吾全阳子《周易参同契发挥》;2、元•陈致虚上阳子著《参同契分章注》;3、明•陆西星潜虚子著《参同契测疏》和《参同契口义》;4、清•朱元育云阳子著《参同契阐幽》;5、清•陶素耜存存子著《参同契脉望》;6、清•仇兆熬知几子著《参同契集注》。各著对于章节的分合、起迄和命名,也有差异。

《参同契》的书名,根据魏真自叙,是指伏羲、文王、孔子之大易,《黄帝内经》、老子《道德经》、《阴符经》的引内养性和伏食延命之法三者相配,如支茎相连,可以同符合契而命名。彭晓曰:“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又有说“参是参天地造化之体,同是资同类生成之用,契是契合造化生成之功”的。

《参同契》因为成书时代早,且是歌咏体裁,故素称奥雅难读;书中假借、譬喻、隐语甚多,也无法直译。但丹道家都同意“《参同契》乃儒门而兼道术者,千载以还,张紫阳真人复著《悟真篇》以发挥其理,两书相为表里,有功玄学非浅”。故兹特将张紫阳《读周易参同契》一文录此,并附东派祖师西星潜虚翁的注释,以见千载一脉,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张紫阳《读周易参同契》曰:“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

陆注曰:丹道金丹之道,象天法地,天地不外乎阴阳,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凡在二五陶铸之中,莫不顺之以为生死,此常道也。丹道则举水以灭火,以金而伐木,每以逆克而成妙用,故曰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死,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

尚按:常道水下火上,火水未济,丹道则水上火下,卦象既济,是谓举水以灭火;常道木东金西,木金间隔,吕祖《沁园春》词曰,“木金间隔,不因师指,此事难知”。丹道以金而伐木,木性慈金顺义,金情恋木慈仁而金木交并矣。

“一自虚无兆质,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

陆注曰:夫丹之所以常灵常存者,得一故也。一者何?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来者也。老圣曰:“道生一,一生二”,故曰一者虚无所兆之质,而两仪则因一以开其根。两仪立矣,四象生焉。四象者何?阴阳老少也。太阳为火,太阴为水,少阳为木,少阴为金,是皆阴阳变化而成,故曰四象不离二体。其云八卦互为子孙者何也?八卦者,四象之所因也,乾生三男震坎艮,坤生三女巽离兑,丹法震兑归乾,巽艮还坤,则兑属之乾而艮属之坤矣。离东坎西,则离属之乾而坎属之坤矣,故曰互为子孙。又乾为金,金生水,则坎为子而震巽之木为孙;坤为土,土生金,则兑为子而坎水为孙;离为火,火生土,则艮坤为子而乾金为孙;坎为水,水生木,则震巽为子而离火为孙。推此则八卦可知矣。亦曰互为子孙云耳。

尚按: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虚者虚其身,无者无其心,此至要之诀,所谓“得其一、万事毕”也。至于一变为二,二变为四,以至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阴阳推阐变化,无穷无尽,亦犹《内经》所谓“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之意而已。

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雇易道妙尽乾坤之理,遂托象于斯文。否泰交则阴阳或升或降,屯蒙作则动静在朝在昏;坎离为男女水火,震兑为龙虎魄魂。

陆注曰: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何以故?卦爻之吉凶悔吝皆生乎动,丹法纤芥不正,悔吝为贼,爻动之时,可不慎乎!且夫金丹之道,一阴一阳而已,日用而不知者百姓也,知之而修炼者圣人也,圣人洞悉阴阳之本源,既修之以善其身矣,于是作为丹经,以开来学;以为尽乾坤之理者,莫过于周易,故《参同契》拟易,莫不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以屯蒙既未为火符,要皆托象于易,以明阴阳消息之理,故其否泰交,则阴阳之升降也,屯蒙作,则动静之朝昏也,坎离则男女之水火也,震兑则龙虎之魄魂也。

尚按:《参同》拟易,以明阴阳消息之理,拟乾坤为鼎器,则坎离为药物,以屯蒙既未为火符,三者俱明,大丹可炼,不拘内丹、外丹、本身、同类以至虚空,事虽有别,理无二致也。何为乾坤鼎器?乾鼎坤炉,即性命之根宗;何为坎离药物?即阴阳交媾而产之先天一气,此气在人身,即指元气,《参同契新探》拟为人身“能量流”。此气有小大之辨,有金玉之别,吕祖度张珍奴《步蟾宫》词曰:“坎离震兑分子午,须认取自家宗祖,地雷震动山头雨,待洗濯黄芽出土;捉得金精牢闭锢,炼甲庚要生龙虎”,即是指明此气之发生、运行、升降方位及其根源。水下有雷曰屯,山下有水曰蒙,火水未济,水火既济,丹法朝屯暮蒙、进阳火,退阴符,调停阴阳,升降水火,和合四象,攒簇五行,亦如是也。又按张真原文,天地曰否,地天日泰,常道天上地下,阳升阴降,顺道也。丹道逆行,则地上天下,阴升阳降矣。朝屯动则进阳火,暮蒙静则退阴符。坎男离女,水火之象,震龙兑虎,金木异名,坎离交而水火既济,震兑合而金木相并,气神和合,魂魄相拘,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皆自然而然也。

“守中则黄裳元吉,遇亢则无位而尊,既未慎万物之终始,复垢胎二气之归奔,月盈亏、应精神之衰旺,日出没,合营卫之寒温。”

陆注曰:至若采药行火之际,其言元吉者,即六五黄裳,中而且顺也;其云有悔者,即上九战德,无位而尊也。慎其终始,则屯蒙既未不爽于毫厘,象其归奔,则复往姤来,一循乎卦节。月盈亏,应精神之衰旺,言精神而药物可知也。日出没,合营卫之寒温,言营卫而火符可准也。此《参同》拟易之大旨也。

尚按:中则和顺,故元吉,亢则有悔,谓太过也。一本注曰,遇亢无位,谓火太旺,须沐浴也。慎始慎终,无过不及,无忘无助之谓也。复为一阳之始,正宜进火,姤为一阴之始,法须退阴,十五月圆,采取之侯,三十月晦,沐浴当时。日出则温,日没则寒,人身营卫之气,与体外自然相应也。又《参同》原有“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之一节,此又以月之弦望晦朔和日之早晚出现方位配先天卦之纳甲,丹家有一月六侯图和六侯纳甲图,所谓除坎离为药物,以乾坤震兑巽艮六卦为火侯,用以象征人身元气之发生、消长变化和流行方位,故吕祖有“有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月一轮”之语。

“本因言以立象,既得象而忘言,犹设象以指意,悟其意则象捐。达者为简为易,迷者愈惑愈繁,故知修真上士,读《参同契》不在乎泥象执文。”

陆注曰:然其要不过识阴阳互藏之精,盗其机而逆用之耳。举其要,则惟简惟易,迷其宗,则愈繁愈难。学者苟能因文以会其意,指象而不泥其文,则庶乎理与心融,文从义顺,而无开卷嚼蜡之患矣。

尚按:此张真明言读《参同契》一书,只能以意会、以理推,切忌胶柱鼓瑟,望文生义。闻之师曰:“丹道有理、有事、有法。理可自悟,事与法则必假师传。若知理而不知实事方法,则无处下手。”朱熹是令人敬佩的,他没有得诀,坦白承认“眼中见得了了,但无下手处”,不知即为不知嘛!此道知之必彻,一点虚假不得,否则“差毫发,不成丹”,用《参同契》的话说,也就是“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了!


时贤周士一、潘启明合著《周易参同契新探》一书,时值动乱岁月之后,我不禁发生空谷足音之感!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欢跃!该书用比较新颖的语言作了说明,首先肯定《朱子参同契》本不为明易,而是借易象以隐喻丹法的见解。其次,他们引用新的科学如“场论”、“生物钟”、“能量流”、“质量互变”、“二进位制数学”——计算机等以作解释,对目前的学人了解《参同契》本义,是有一定帮助的。他们认为《参同契》的作者无意制造任何理论体系,而只是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符号把直接体验到的人身“能量流”(指元气)的产生和变化运行的轨迹作了如实的纪录,这个纪录是真实无妄的,因为他仅仅只说“是什么”,而没有回答任何“为什么”,更没有涉及任何他所不知的彼岸世界。它和一般意义的哲学也不同,因它不是中世纪欧洲那样的“神学之婢”,也不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参同契》是打开中国传统科技宝库的金钥匙。它是论内丹为主的,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直接关系。也涉及到“外丹”,产生了一系列副产品,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药物学、数学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发明,如火药、罗盘、印刷术等。世界上正在逐渐明白的二进位制数学(中国原名“加一倍法”或“一分为二”法)也是这派的学者以洁净精微的符号传播到人间的。总之,中国科技史上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大多与这个体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最后他们又说,中国古代方士黄冠上的这颗明珠,悬挂的位置是那样高,曾经惊动过我们的邻居,多少异域的英俊曾经废寝忘食地追求过她,然而遥望红楼,却很难接近,其中有些人虽幸运地走到了她的跟前,却始终隔着一层香雾。

这些都是对的。其实尤其本国古今的许多贤豪,又何曾不是很想接近红楼而却又很难接近或隔着一层香雾!为什么很难接近?就是不得师传。为什么隔着香雾?也就只是本身未能实证!


凡谈丹道,离不了明师口诀,这是非常重要的。据我所知,《参同契》虽也讲到以入世,有“施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叙以御政,行之不繁”等语,但后文很少发挥,它主要还是谈丹法。以丹家流派不同,所指之实事迥异,亦有事虽同而在下手口诀方法上大有差异的。以此对于鼎器、药物、火侯等的内容,我们都要弄清来龙去脉,分别看待,不能混淆!例如古哲参同注疏,有属清静的,有讲阴阳的,有兼炉火的。清净功法中所指玄关,或在身内、或在身外,或言有定、或言无定,种种不一。阴阳门派中,一般都说彼家,有人把《千金要方》、《医心方》等医书中所说古老的两性卫生方法当作丹法,此是大误。说来话长,这里恕我不讲,待将来有机会再谈,其中有两家的(用虎而遗龙),有三家的(龙虎并用)。有专用神的,有神气并用的。有用器械的(即琴剑),有不用器械的。有先修一己而后用彼家的,有始终不离彼家的。其功验有只及于神气的(出阳神),有兼能改变形质,使发白返黑、齿落重生,脱胎换骨而达形神俱妙的。岂可一例而论哉!还有在佛法密宗无上瑜伽中第三灌顶的双身法修习,外貌几与房术无差别,而实质不同,这些都与道家的人元丹法值得详细辨析,已不是本论范围,容他日再作专题讨论。

闻之师曰:丹道家总以阴阳为宗。《周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的“有”、“无”、“玄”、“牝”,隐喻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天元纪大论都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参同契》曰:“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吕祖《指玄篇》曰:“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名为万法王”。张紫阳《悟真》诗曰:“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张三丰《无根树》曰:“无根树,花正偏,离了阴阳道不全”;又曰:“无根树,花正孤,借问阴阳得类无”?都是明证。

然阴阳有身内、身外。身外又有同类、虚空、炉火之不同。修炼之士,大都先修本身身内之精气神,成就阴丹,是即真汞,为《参同》“引内养性,归根返元”之法,上阳子称为“以道全形”之事。再以同类阴阳,立为鼎器,用以招摄身外之先天一气,是即《参同契》“配以伏食,雌雄设陈”之法,上阳子称为“以术延命”。斯气即是真铅,亦称阳丹,乃天地之母气,本身之阴汞为子气,以母气伏子气,即以阳铅点阴汞为纯阳。再假阴阳符火,运用抽添,十月功足,三年乳哺,形化为气,气化为神,神与道合,升入无形,变化不测,故能出乎天地之外,立乎造化之表,提挈天地而陶铸阴阳,却不为阴阳陶铸。又在化形功夫中,有用天元神丹者(由地元而天元),有用玄珠或金光者,此皆同类阴阳人天两元金丹之正途也。凡此丹法之大旨,要皆继踵《参同契》一脉之论述和发挥,我今不过秉笔直书耳。

欲实修此道,根据目前形势和条件,亦只有清静之路可走,勤修苦炼,由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曹文逸仙姑所谓“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是也。至于如何下手?可参考李涵虚《三车秘旨》、《道窍谈》,陆潜虚《玄肤论》,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伍冲虚《天仙正理》、《丹道九篇》,柳华阳《金仙证论》、《慧命经》,赵避尘《性命法诀》,闵一得《古书隐楼藏书》等,则仙山楼阁,依稀可见。然不经师指,终隔一窍,犹如习武者按图摹仿,外形虽似,终欠神韵,而“差毫发,不成丹”,此丹经所以有“不因师指,此事难知”、“饶君智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要知火候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等之警语也。

吾蜀梅自强先生,讲传统高级养生气功,学有本源,于入门一窍,虽当斟酌权变,然引《灵枢》为据,确系古法。其论三关九窍,皆卓有定见。且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同流俗信口开河,动辄小周大周,乱说一气,可供大家参考!盖小大周天,必以小药大药为依据,方有妙用;若无物空转,古人谓为推空磨,作用不大。欲得真正小药,必深入玄关,虚极静笃之久,方有端倪可寻;又必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方有小药现形。而此求虚静、钻杳冥,以李涵虚之资禀,犹言学之七、八年,然后方有把柄,岂数月甚或数十日之所能善其事者?终亦推空磨之流,自欺欺人而已!当然,一般只求疗病强身,不涉及揭开人体生命奥秘者,又当别论。

再者,从事高级修养身心功夫,步步都有实事作法,难关重重,并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纵然明道之后,没有一定环境条件,仍不可能入室下手,或虽下手而不能得力,古哲所谓法、财、侣、地,缺一不可,是千真万确的。

更有进者,道之与德,必相辅而行,古人云:“苟无阴功及大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必也像魏真自述:“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远避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宁”,一心地钻研学术而又品德优异的人,庶几于此道可以有分!所以此道的老前辈们都说:“不特达官贵人们绝大多数不可能入道,即是倾慕权势,不能忘怀荣华利禄的人,也都和这个学问无缘”!因入世出世,始终是大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真正学道者的眼光中,只不过是一个十足的典型讽刺比喻罢了!然而目前社会,有几个人能跳出这个罗网?超然物表呢?!企余望之!顾共勉之!

1987、7、28

于忠县中医院

罗浮翠虚吟

南宋陈泥丸著

后学张义尚注释


按道家南宗有五祖。张紫阳著《悟真篇》,是为初祖;张紫阳传石杏林,石著《还源篇》,是为二祖;石杏林传薛道光,薛著《还丹复命篇》,是为三祖;道光传陈泥丸楠,陈著《泥洹集》,是为四祖;陈泥丸传白玉蟾,白著《紫清集》,是为五祖。此《翠虚吟》一篇,冠于《泥洹集》之首,在《道藏辑要》属“奎集四”,乃是道家中很有名气的著作。不特对于勘辨邪正,指引愚迷,使真欲探索人体生命秘密,揭开性命生死根源者有所遵循;即就诗歌本身的艺术造诣说,也是声音铿锵、抑扬有致、朗朗可诵的,尤其是目前的社会,丹道书刊很多,流传的功法更广,其中究竟孰高孰低,谁深谁浅,一般人根本无法分辨,也就无所适从,那是很自然的。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详细研读本篇,它会给你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可惜有些地方初学不易理解,因过去从没有人作注释,所以我现在特弥补这个遗憾,供有志之士作参考。谚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法总是邪正并立,古哲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孰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陈祖是过来人,故能言之敦敦耳。

谚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法总是邪正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