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之经?天之经:是说幸道是天之道。天空中日月、星辰,永远有规律地照临人世。幸道也是如此,乃是永恒的道理,不可交易的规律。经,常,指水但不交的道理和规体。
什么是地之义?地之义:是说孝道又如地之道。大地化育万物,生生繁衍,山川原野为人类提供丰侥的物产,皆有合乎道理的法用。
孝道也是如此,乃是必须严格遵从的义务,是有利、有益的准则。义,利物为义。古文本“义,作“谊”。孔传:“谊,宜也。”指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原则。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河间献王问温城盖君曰:“《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全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甘奉承而绪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李者,天之经也’,此之谓也。,王曰:“菩哉!天经既得闻之矣,愿闻地之义。”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所为,地不致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其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千天,非至有义,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此谓孝者‘地之义’也。”这是董仲舒对“天之经,地之义,的理解。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之百行中最根本、最重妥的品行。
董鼎《孝经大义》云:“人生天地之问,禀天地之性,如子之肖像父母也,得天之性而为慈爱,得地之性而为恭顺,慈爱恭顺,即所以为孝。”行,品行。行为。
三才:“三才”一词最旱见于《易经·系辞下》,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话阐明了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把人的因素列为首要地位。到了汉代,天、地、人演变为力,地、时。晃错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干力。”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视人工劳动的含义,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浓厚些。中国历代农学家都继承了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力作用这一思想。农业生产中的“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的另一衍化。“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