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的时空相对性与统一性
一、干支的时空相对性
(一)时间的相对性
关于干支的时间相对性,在《周髀算经》一书中谈到此时间概念时说:“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年”。这就给出了年、月、日的具体定义。
时间的尺度,即年、月、日,也就是说,是来自日、月、星的相对运动规律。所以时间的相对性,人们并不难以理解。
(二)空间的相对性
干支的空间相对性可以从《周髀算经》中立竿测日影,研究日影的运动规律而由后人发展为八卦后得出的。
八卦既是阴阳的标度,又是地面地平坐标系内的方位。由地支和卦符表示的方位,因为同坐标系,同地球表面联系在一起,虽然地面的观测者看起来它是固定不动的,但相对天体的位置,它又在不停地运动。
中国古时观测天象所使用的空间坐标系有地面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三种。这个坐标系因为同地面观测者联系在一起,所以这个空间是相对空间。二、时空统一性
(--)干支的时空统一性
八卦卦符和干支字符既有表征时间的作用,又有表征空间的作用。时间和空间的内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它们是一一对应的。今人所采用的时间概念,一是平太阳时,二是区时。其时间概念变为计时器的刻度,与天体的位置,天体对地面的人和物的影响,已经人为地分家了。
但是,古人是用地方真太阳时(即地方时),时间与太阳相对于其他天体的空间分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后来的天干、地支、八卦便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层含义。即天干地支所表征的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
二十四方位与四时相配属——时空的相对统一
中国古代贤哲们的伟大,仅在采用天干、地支与四时相配而用以解释时空观方面,就可见一斑。
二十四方位,古人是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和四时作标记的。十天干配属五方,甲乙在东方,丙丁在南方,庚辛在强方,壬癸在北方,戊己在中央。十二地支配属周天,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子为正北方,午为正南方,卯为正东方,酉为正西方:四卦配属四角,有天门地户之说,乾、艮、巽、坤分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甲、乙、寅、卯、辰配春季,丙、丁、巳、午、未配夏季,庚、辛、申、酉、戌配秋季,壬、癸、亥、子、丑配冬季(参见前述“干支的四时五方时空观”内容)。从而展现出时空的相对统一性。第十节干支与人体的配属关系
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与人体相配属的方法,如:足厥阴为肝所主,足少阳为胆所主,肝为阴,胆为阳,则其日之阳甲配胆,日之阴乙配肝。手少阴为心所主,手太阳为小肠所主,心为阴,小肠为阳,则其日之阳丙配小肠,日之阴丁配心。足太阴为脾所主,足阳明为胃所主,脾为阴,胃为阳,则日之阳戊配胃,日之阴己配脾。手太阴为肺所主,手阳明为大肠所主,肺为阴,大肠为阳,则日之阳庚配大肠,日之阴辛配肺,足少阴为肾所主,足太阳为膀胱所主,肾为阴,膀胱为阳,则日之阳壬配膀胱,日之阴癸配肾。另外,对于阳气之父的三焦和阴血之母的心包,则分别配之丙丁。其因就是三焦为相火,心包亦为相火,故同属火之丙丁,分其阴阳,各归其司。
上述内容,在中国古代医学名典《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据有关专家考证,《黄帝内经》一书产生的年代,其上限约在公元前1世纪,下限应在西汉末的成帝年间。故此,干支与人体相配属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由此可见,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与人体相配属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一、古代将干支与人体相配的方法
将干支与五行、六气及人体脏腑经脉相配属,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和方法在许多医籍以及命理著作中均有记载。现仅择其几点简单介绍如下:
1.《黄帝内经》对天干与人体相配的论述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这样的记录:“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
2.《五行大义》对天干与人体相配的论述
隋朝的萧吉在《五行大义·论配支干》中日:其配人身,甲乙为头,丙丁为胸胁,戊己为心腹,庚辛为股,壬癸为手足。……又干以甲乙为皮毛,丙丁为爪筋,戊己为肉,庚辛为骨,壬癸为血脉也。……木生在地上,故为皮毛。火有猛毅,故为爪筋。土有持载,故以为肉。金性坚刚,故为骨。水本流润,故为血脉。并支干所配,故以备释。又日:子为头丑亥为胸臂,寅戌为手,卯酉为腰胁,辰申为员肽,巳未为胜,午为足,此皆初为首,未为足。配五脏也,干以甲乙为肝,丙丁为心,戊己为脾,庚辛为肺,壬癸为肾也。支以寅卯为肝,巳午为心,辰戌丑未为脾,申酉为肺,亥子为肾,此皆从五行配之。又……支以寅卯为皮毛,巳午为爪筋,辰戌丑未为肉,申酉为骨,亥子为血脉也。
3.《医学启源》对天干与人体相配的论述
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上卷“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中将十天干与十二经脉相配属的关系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