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扬雄在本卷中论述了其人性论观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应该怎样修身养性,以达到儒家所要求的君子的标准等问题。
在扬雄之前,我国古代关于人性的学说,大体上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无分善恶说、性有善有恶说几种,主流是儒家从孟柯以来所主张的性善说。但在阶级社会中,面对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性善说很难自圆其说。所以在扬雄生活的时代,社会上流行的是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即性有三品: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符之性。“圣人”是教化别人的人,生来就具有完美的善性,这就是“圣人之性”。坚决破坏统治秩序之人的人性是“斗符之性”,这是根本没有善的因素,教化也改变不好的人。这两种人都是少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人性是“中民之性”,即性中有善质,但需教化而成。这在基本上仍然是一种性善论,不过根据阶级社会的实际状况对性善论的明显缺陷作了些补救而已。但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和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这种学说的虚伪性及其与生活现实的矛盾,仍然日益暴露出来。而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董仲舒人性论的危机,扬雄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学说。
扬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善恶混”即善恶相杂,就是说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关键在于“修“,即培养。培养人性中的善就成为善人,培养人性中的恶就成为恶人。在这个基础上,扬雄用很多文字论述了修身养性问题。如必要性(如“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目的、方法、效果表现等,并详细论列了圣人、贤人、众人在各方面的区别。
本卷中有一个不大容易搞清楚的问题,就是“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中的“气”究竟是什么?因为扬雄在此没有加以说明,而且除此之外,在《法言》中也再没有谈到过气。从扬雄对人性修养的多处论述看,“气”即可以指人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也可以指人的修养功夫。很可能这两种意思都有,但他却没有明确地加以论述,这反映了扬雄思想的含糊和不彻底。
【01】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
【02】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03】或曰:“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则亦勤且忧乎?”曰:“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
【04】或问“铭”。曰:“铭哉!铭哉!有意于慎也。”
【05】圣人之辞,可为也;使人信之,所不可为也。是以君子强学而力行。
【06】珍其货而后市,修其身而后交,善其谋而后动成道也。
【07】君子之所慎:言、礼、书。
【08】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或曰:“君子自守,奚其交?”曰:“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奚其守?”
【09】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
【10】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也哉!
【11】公仪子、董仲舒之才之邵也,使见善不明,用心不刚,俦克尔?
【12】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
【13】有意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
【14】或问“治己”。曰:“治己以仲尼。”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马以骥,不亦可乎。”或曰:“田圃田者莠乔乔,思远人者心忉忉。”曰:“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蒙。荧魂旷枯,糟莩旷沈,掷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15】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敢问四轻。”曰:“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16】《礼》多仪。或曰:“日昃不食肉,肉必干;日昃不饮酒,酒必酸。宾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华乎?”曰:“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
【17】山雌之肥,其意得乎!或曰:“回之箪瓢,臞如之何?”曰:“明明在上,百官牛羊,亦山雌也。暗暗在上,箪瓢捽茹,亦山雌也,何其臞?千钧之轻,乌获力也;箪瓢之乐,颜氏德也。”
【18】或问:“犁牛之鞹与玄騂之鞹有以异乎?”曰:“同。”“然则何以不犁也?”曰:“将致孝乎鬼神,不敢以其犁也,如刲羊刺豕,罢宾犒师,恶在其犁不犁也!”
【19】有德者好问圣人。或曰:“鲁人鲜德,奚其好问仲尼也?”曰:“鲁未能好问仲尼故也。如好问仲尼,则鲁作东周矣。”
【20】或问:“人有倚孔子之墙,弦郑、卫之声,诵韩、庄之书,则引诸门乎?”曰:“在夷貊则引之,倚门墙则麾之。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也。”
【21】圣人耳不顺乎非,口不肄乎善。贤者耳择口择,众人无择焉。或问“众人”。曰:“富贵生。”“贤者”?曰:“义。”“圣人”?曰:“神。”观乎贤人,则见众人;观乎圣人,则见贤人;观乎天地,则见圣人。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天下有三检:众人用家检,贤人用国检,圣人用天下检。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
【22】或问:“士何如斯可以禔身?”曰:“其为中也弘深,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身矣!”
【23】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憞之有?
【24】上士之耳训乎德,下士之耳顺乎己。
【25】言不惭,行不耻者,孔子惮焉。